新闻动态
新闻资讯
- DYCZ-24F高效使用技巧:从一天跑2块胶到4块胶的进阶之路
- DYCZ-24F故障应对:那些年让我半夜返工的3个“致命问题”
- DYCZ-24F双垂直电泳仪初体验:从组装到出结果的3次翻车记录
- 如何判断电泳仪是否需要维护
- 资深实验员亲授:电泳仪长期使用的经验与故障应对手册
- 新手必看:电泳仪初次上手实操全流程解析
联系我们
联系人:张先生
手机:13810064661
电话:400 960 6117
邮箱:ly@ly.com.cn
地址:北京市房山区阎富路69号院25号楼1至4层101,1至4层102
行业知识
DYCZ-24F故障应对:那些年让我半夜返工的3个“致命问题”
作者:六一生物
发布时间:2025-08-13 09:47:59
点击:
用DYCZ-24F两年,最难忘的是去年冬天那个凌晨。我盯着电泳槽里不断下降的液面,看着胶里的条带一点点模糊,最后缓冲液顺着桌腿流到地上,在瓷砖上积成一滩。那是赶了三天的样品,就因为漏胶全废了。现在翻出当时记的故障笔记,纸页上还沾着干涸的缓冲液痕迹——那些带着温度的教训,比说明书靠谱多了。
一、漏液:不止是硅胶条的锅,玻璃板藏着“隐形杀手”
硅胶条的“软硬陷阱”
刚开始漏胶,我一股脑把责任推给硅胶条。每次漏了就换根新的,一个月换了三根,问题还是没解决。有次灌完胶蹲在地上看,发现胶液不是从边角漏,而是从玻璃板中间渗出来的。我把两块玻璃板对着光合在一起,才发现其中一块板边缘有点翘,像被掰弯的塑料尺,中间能塞进一张A4纸。
这才想起,前阵子洗玻璃板时,为了刮掉顽固胶渣,用了金属铲使劲刮边缘。老技术员看到了直摇头:“这板废了,玻璃边缘一变形就再也平不了。”后来换了块新玻璃板,没换硅胶条也没漏胶——原来玻璃板的平整度比硅胶条更重要。现在选玻璃板,我都会把两块对齐,用手摸边缘是否严丝合缝,有一点凸起都不用,虽然浪费了几块旧板,但漏胶的次数少了80%。
螺丝的“松紧密码”
还有次跑胶到一半,发现缓冲液少了一大截,胶的边缘已经干了。拆开制胶架,发现右下角的螺丝松了半圈,玻璃板往外歪了个小角度。明明上样前拧紧了,怎么会松?
我盯着螺丝看了半天,突然发现这机器的螺丝是“自松型”——跑胶时仪器轻微震动,螺丝会慢慢松开。现在每次上样前,我都会按“对角顺序”再拧一遍螺丝,不用太使劲,感觉到“有阻力”就行。更妙的是,我找了几块小橡皮垫,剪成螺丝帽大小垫在下面,橡皮的摩擦力能防止松动,这招是从自行车脚踏板上学来的,亲测管用。
灌胶的“速度学问”
新手灌胶总怕漏,会慢慢倒,结果反而容易出问题。有次我倒胶时速度太慢,胶液在玻璃板底部先凝固了,形成一道“坝”,上面的胶液积在坝上,等跑胶时压力一大就从侧边漏。
现在灌胶改成“快倒快停”:对准玻璃板中间,一口气倒到需要的高度,立刻停手。胶液的张力会暂时形成一个平面,等几秒钟再轻轻晃一下,气泡就全浮上来了。这方法刚开始会洒出点胶液,但漏胶的概率反而低了——有时候,果断点比小心翼翼更管用。
二、条带“分家”:电流不均的锅,杂质和插头藏玄机
缓冲液槽的“清洁死角”
去年夏天,条带突然左边清晰右边模糊,换了缓冲液、调了电压都没用。我把两块胶全拆了,对着光看中间的隔板,发现上面沾着块绿豆大的干胶,像贴在水管上的水垢,正好挡住了缓冲液流通的小孔。
这机器的缓冲液槽是“互通式”的,中间隔板有很多小孔,缓冲液要通过这些孔循环。干胶堵了孔,右边的缓冲液更新慢,电流自然弱。用牙签把胶渣挑出来,再跑胶时两边条带一样清楚。现在每次倒缓冲液前,我都会用吸管对着小孔冲一遍,把胶渣冲出来——这个藏在角落的隔板,才是电流均匀的关键。
电极线的“氧化警报”
有次Marker跑成了“阶梯状”,条带像下楼梯一样左高右低。排查了玻璃板、缓冲液、水平度,全没问题。直到拔电极线时,发现插头有点黑,像被烟熏过。
用砂纸蹭了蹭,露出银白色的金属面,再插上时听到“咔哒”一声脆响(以前没这声音)。开机后电流从忽高忽低变成一条直线,条带也齐了。原来电极线插头氧化后,接触电阻会变大,电流自然不稳。现在插拔电极线,我都会先看插头是否发黑,每周用橡皮擦一遍,像擦铅笔字一样,接触不良的问题再也没出现过。
样品的“隐藏干扰”
不是所有条带异常都怪仪器。有次跑细胞样品,条带中间出现一道“沟”,像被啃过的面包。排查了半天,发现是样品里的盐浓度太高——前处理时加了太多PBS,导致电泳时局部电流变强,条带被“冲”出一道沟。
现在上样前,我都会用离心机甩一下样品,看底部是否有盐结晶,有结晶就稀释两倍再用。更简单的是,跑胶时在旁边加个“空白孔”,只上Loading Buffer,要是空白孔对应的条带也有异常,才是仪器的问题——学会区分仪器和样品的责任,能少走很多弯路。
三、电源“罢工”:保险管的小秘密,电压不稳有预兆
保险管的“替换哲学”
最惊险的一次,凌晨两点要出结果,开机发现电源没反应。屏幕黑着,按钮没动静,第一反应是“电源烧了”,差点打工程师电话。突然想起师兄说过:“先看保险管,别动不动就报修。”
电源箱侧面有个小抽屉,拉开一看,保险管果然黑了,像根烧焦的火柴。备件盒里有备用的2A保险管(说明书上写的是2A,别用大的),换的时候手都在抖,生怕触电。装好一按开关,屏幕亮了——原来这机器的保险管特别“敏感”,电压稍微波动就会烧,是个“保命装置”而不是质量问题。
现在我抽屉里常备5个保险管,还贴了张纸条:“烧保险管先查电压,别直接换。”后来发现,烧保险管前总有预兆:电流会突然跳一下,屏幕闪烁,这时候赶紧关机,能保住保险管。
电源散热的“风扇暗号”
电源突然停机还有个原因:风扇被灰尘堵了。有次夏天跑胶,电源跑着跑着就灭了,摸起来烫手。拆开发现风扇上的灰结成了块,转都转不动。用吹风机吹了半天,再滴了滴缝纫机油在轴承上,风扇又“呼呼”转了。
现在每周都会用压缩气罐吹一次风扇,听声音就能判断是否正常:正常是均匀的“呼呼”声,有杂音就是该清理了。这机器的电源像个怕热的小孩,夏天最好在旁边放个小风扇对着吹,温度降下来,故障也少了。
电压不稳的“应对偏方”
实验室老跳闸,电压忽高忽低。有次同时开着电泳仪和PCR仪,电压突然降到180V,电泳仪直接停机。后来找电工要了个“稳压器”,像个小箱子,插在电泳仪和插座之间,电压再波动,仪器也能稳住。
这招虽然花了200块买稳压器,但比反复烧保险管、返工样品划算多了。现在看到稳压器上的指针稳稳指在220V,比看到条带还安心——有时候,花钱买稳定比省钱更重要。
四、我的故障排查“流程图”:从简单到复杂,90%能自己解决
现在遇到问题,我会按这个顺序排查,基本不用等工程师:
1. 先看胶和样品:换块新胶,上样已知的正常样品(比如纯Marker),排除样品问题。
2. 再查缓冲液:倒出新缓冲液,用清水冲槽体,重点冲中间的小孔,换新缓冲液试跑。
3. 检查电极和插头:擦电极,蹭插头,看气泡是否均匀,电流是否稳定。
4. 最后看电源:查保险管,听风扇,测电压,一步步来。
上周帮隔壁组修同款仪器,他们折腾了一下午没好,我按这个流程查,发现是中间隔板的小孔堵了,5分钟就搞定。他们说我“比工程师还厉害”,其实哪有什么厉害,不过是每个故障都亲身体验过,知道疼在哪里罢了。
现在那台DYCZ-24F还在实验室角落,玻璃板边缘有点花,螺丝帽上的漆掉了些,但跑出来的条带依然笔直。它像个沉默的战友,用一次次故障教会我:科研里的问题,从来都不是突然出现的,只是我们没早点看懂它的信号。而那些熬夜排查故障的夜晚,那些写满笔记的纸页,最终都会变成底气——让你在仪器报警时,能平静地说:“别慌,我知道问题在哪。”
本文由北京六一生物编辑整理。
北京六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1970年,50多年的历史,公司先后3次承担电泳装置产品国家、行业标准的起草、修订工作,2009年负责《基础电泳装置》国家标准已发布实施。专业生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检验分析仪器的科技型国有企业。
主要生产包含电泳仪、紫外分析仪、凝胶成像分析系统、酶标仪、化学发光成像系统、基因扩增仪等检验分析设备。
如果您对我们的产品有任何问题,欢迎您的来电:400 960 6117
我们的目标是:做生物化学分析仪器行业海尔
一、漏液:不止是硅胶条的锅,玻璃板藏着“隐形杀手”
硅胶条的“软硬陷阱”
刚开始漏胶,我一股脑把责任推给硅胶条。每次漏了就换根新的,一个月换了三根,问题还是没解决。有次灌完胶蹲在地上看,发现胶液不是从边角漏,而是从玻璃板中间渗出来的。我把两块玻璃板对着光合在一起,才发现其中一块板边缘有点翘,像被掰弯的塑料尺,中间能塞进一张A4纸。
这才想起,前阵子洗玻璃板时,为了刮掉顽固胶渣,用了金属铲使劲刮边缘。老技术员看到了直摇头:“这板废了,玻璃边缘一变形就再也平不了。”后来换了块新玻璃板,没换硅胶条也没漏胶——原来玻璃板的平整度比硅胶条更重要。现在选玻璃板,我都会把两块对齐,用手摸边缘是否严丝合缝,有一点凸起都不用,虽然浪费了几块旧板,但漏胶的次数少了80%。
螺丝的“松紧密码”
还有次跑胶到一半,发现缓冲液少了一大截,胶的边缘已经干了。拆开制胶架,发现右下角的螺丝松了半圈,玻璃板往外歪了个小角度。明明上样前拧紧了,怎么会松?
我盯着螺丝看了半天,突然发现这机器的螺丝是“自松型”——跑胶时仪器轻微震动,螺丝会慢慢松开。现在每次上样前,我都会按“对角顺序”再拧一遍螺丝,不用太使劲,感觉到“有阻力”就行。更妙的是,我找了几块小橡皮垫,剪成螺丝帽大小垫在下面,橡皮的摩擦力能防止松动,这招是从自行车脚踏板上学来的,亲测管用。
灌胶的“速度学问”
新手灌胶总怕漏,会慢慢倒,结果反而容易出问题。有次我倒胶时速度太慢,胶液在玻璃板底部先凝固了,形成一道“坝”,上面的胶液积在坝上,等跑胶时压力一大就从侧边漏。
现在灌胶改成“快倒快停”:对准玻璃板中间,一口气倒到需要的高度,立刻停手。胶液的张力会暂时形成一个平面,等几秒钟再轻轻晃一下,气泡就全浮上来了。这方法刚开始会洒出点胶液,但漏胶的概率反而低了——有时候,果断点比小心翼翼更管用。
二、条带“分家”:电流不均的锅,杂质和插头藏玄机
缓冲液槽的“清洁死角”
去年夏天,条带突然左边清晰右边模糊,换了缓冲液、调了电压都没用。我把两块胶全拆了,对着光看中间的隔板,发现上面沾着块绿豆大的干胶,像贴在水管上的水垢,正好挡住了缓冲液流通的小孔。
这机器的缓冲液槽是“互通式”的,中间隔板有很多小孔,缓冲液要通过这些孔循环。干胶堵了孔,右边的缓冲液更新慢,电流自然弱。用牙签把胶渣挑出来,再跑胶时两边条带一样清楚。现在每次倒缓冲液前,我都会用吸管对着小孔冲一遍,把胶渣冲出来——这个藏在角落的隔板,才是电流均匀的关键。
电极线的“氧化警报”
有次Marker跑成了“阶梯状”,条带像下楼梯一样左高右低。排查了玻璃板、缓冲液、水平度,全没问题。直到拔电极线时,发现插头有点黑,像被烟熏过。
用砂纸蹭了蹭,露出银白色的金属面,再插上时听到“咔哒”一声脆响(以前没这声音)。开机后电流从忽高忽低变成一条直线,条带也齐了。原来电极线插头氧化后,接触电阻会变大,电流自然不稳。现在插拔电极线,我都会先看插头是否发黑,每周用橡皮擦一遍,像擦铅笔字一样,接触不良的问题再也没出现过。
样品的“隐藏干扰”
不是所有条带异常都怪仪器。有次跑细胞样品,条带中间出现一道“沟”,像被啃过的面包。排查了半天,发现是样品里的盐浓度太高——前处理时加了太多PBS,导致电泳时局部电流变强,条带被“冲”出一道沟。
现在上样前,我都会用离心机甩一下样品,看底部是否有盐结晶,有结晶就稀释两倍再用。更简单的是,跑胶时在旁边加个“空白孔”,只上Loading Buffer,要是空白孔对应的条带也有异常,才是仪器的问题——学会区分仪器和样品的责任,能少走很多弯路。
三、电源“罢工”:保险管的小秘密,电压不稳有预兆
保险管的“替换哲学”
最惊险的一次,凌晨两点要出结果,开机发现电源没反应。屏幕黑着,按钮没动静,第一反应是“电源烧了”,差点打工程师电话。突然想起师兄说过:“先看保险管,别动不动就报修。”
电源箱侧面有个小抽屉,拉开一看,保险管果然黑了,像根烧焦的火柴。备件盒里有备用的2A保险管(说明书上写的是2A,别用大的),换的时候手都在抖,生怕触电。装好一按开关,屏幕亮了——原来这机器的保险管特别“敏感”,电压稍微波动就会烧,是个“保命装置”而不是质量问题。
现在我抽屉里常备5个保险管,还贴了张纸条:“烧保险管先查电压,别直接换。”后来发现,烧保险管前总有预兆:电流会突然跳一下,屏幕闪烁,这时候赶紧关机,能保住保险管。
电源散热的“风扇暗号”
电源突然停机还有个原因:风扇被灰尘堵了。有次夏天跑胶,电源跑着跑着就灭了,摸起来烫手。拆开发现风扇上的灰结成了块,转都转不动。用吹风机吹了半天,再滴了滴缝纫机油在轴承上,风扇又“呼呼”转了。
现在每周都会用压缩气罐吹一次风扇,听声音就能判断是否正常:正常是均匀的“呼呼”声,有杂音就是该清理了。这机器的电源像个怕热的小孩,夏天最好在旁边放个小风扇对着吹,温度降下来,故障也少了。
电压不稳的“应对偏方”
实验室老跳闸,电压忽高忽低。有次同时开着电泳仪和PCR仪,电压突然降到180V,电泳仪直接停机。后来找电工要了个“稳压器”,像个小箱子,插在电泳仪和插座之间,电压再波动,仪器也能稳住。
这招虽然花了200块买稳压器,但比反复烧保险管、返工样品划算多了。现在看到稳压器上的指针稳稳指在220V,比看到条带还安心——有时候,花钱买稳定比省钱更重要。
四、我的故障排查“流程图”:从简单到复杂,90%能自己解决
现在遇到问题,我会按这个顺序排查,基本不用等工程师:
1. 先看胶和样品:换块新胶,上样已知的正常样品(比如纯Marker),排除样品问题。
2. 再查缓冲液:倒出新缓冲液,用清水冲槽体,重点冲中间的小孔,换新缓冲液试跑。
3. 检查电极和插头:擦电极,蹭插头,看气泡是否均匀,电流是否稳定。
4. 最后看电源:查保险管,听风扇,测电压,一步步来。
上周帮隔壁组修同款仪器,他们折腾了一下午没好,我按这个流程查,发现是中间隔板的小孔堵了,5分钟就搞定。他们说我“比工程师还厉害”,其实哪有什么厉害,不过是每个故障都亲身体验过,知道疼在哪里罢了。
现在那台DYCZ-24F还在实验室角落,玻璃板边缘有点花,螺丝帽上的漆掉了些,但跑出来的条带依然笔直。它像个沉默的战友,用一次次故障教会我:科研里的问题,从来都不是突然出现的,只是我们没早点看懂它的信号。而那些熬夜排查故障的夜晚,那些写满笔记的纸页,最终都会变成底气——让你在仪器报警时,能平静地说:“别慌,我知道问题在哪。”
本文由北京六一生物编辑整理。
北京六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1970年,50多年的历史,公司先后3次承担电泳装置产品国家、行业标准的起草、修订工作,2009年负责《基础电泳装置》国家标准已发布实施。专业生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检验分析仪器的科技型国有企业。
主要生产包含电泳仪、紫外分析仪、凝胶成像分析系统、酶标仪、化学发光成像系统、基因扩增仪等检验分析设备。
如果您对我们的产品有任何问题,欢迎您的来电:400 960 6117
我们的目标是:做生物化学分析仪器行业海尔
标签:
新闻资讯
-
2025-08-13
DYCZ-24F高效使用技巧:从一天跑2块胶到4块胶的进阶之路
-
2025-08-13
DYCZ-24F故障应对:那些年让我半夜返工的3个“致命问题”
-
2025-08-13
DYCZ-24F双垂直电泳仪初体验:从组装到出结果的3次翻车记录
-
2025-08-11
如何判断电泳仪是否需要维护
-
2025-08-11
资深实验员亲授:电泳仪长期使用的经验与故障应对手册
-
2025-08-11
新手必看:电泳仪初次上手实操全流程解析
-
2025-08-08
电泳仪 “耗材省钱攻略”:从胶板重复利用到缓冲液配方改良的 6 个实战技巧
-
2025-08-08
电泳仪 “隐形故障” 排查指南